融媒評論員 李鋒 楚亮
11月8日,第25個中國記者節(jié)如約而至。此刻,沒有停歇,沒有駐足,沒有小憩,無數(shù)新聞工作者依然在走田埂、進車間,用心用情用力記錄社會百態(tài)、書寫時代之聲。用鏡頭定格新時代之美,用真情書寫新時代最美畫卷,一個個好故事,一頭連著千家萬戶,一頭連著新聞人的執(zhí)著堅守。
鶯河連起幸福人家
披星戴月,采得百花成蜜糖。風雅頌,內(nèi)化到華夏兒女基因深處的格調(diào)之美,長期以來,讓我們?nèi)沼枚挥X。立足當下,信息高速增長,多元輿論環(huán)境、媒體融合格局、傳播方式變革等都在指引著新聞人“以變應(yīng)變”“以變制變”。一支筆,一臺攝像機,四處奔波,品嘗著人生百味,書寫著生活點滴,創(chuàng)作出《新聞側(cè)記:一次“集體回家”種下愛與發(fā)展的種子》《鶯河連起煙火人家》《駐村頭迎豐收》一篇又一篇“沾泥土”“帶露珠”“冒熱氣”的新聞作品。穿荊蕀、踏落葉,僅以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新聞策劃為例,《幸福宜城 安居樂業(yè)綻芳華》通過一組組圖文,折射出記者們定格的美好瞬間。
非遺火壺 “點燃”國慶
春風化雨,覓得人間好風景。內(nèi)容為王,“七分采訪,三分寫作”新聞界這句經(jīng)久不衰的行話,告訴我們,新聞素材是新聞內(nèi)容的基礎(chǔ),在無數(shù)“小事”中提煉撰寫有思想、有溫度、有品質(zhì)的新聞作品是新聞人神圣而光榮的使命,《秸稈生“金”》,記錄著農(nóng)作物秸稈從“田間地頭”到“工廠車間”的全鏈條供應(yīng)路徑。移動為先,圖文與視頻一體化合成,找準點位策劃,把握主旨謀篇布局,一絲不茍校對推送,精于工,匠于心,品于行,創(chuàng)于新,以新聚人,以新出彩,以新卓越,如《美景美食美酒美人|你知道古詩詞中宜城有多美》,把詩意融入生活、把生活化作詩意,平民文化和楚文化的碰撞完成了田園牧歌式的再造與復(fù)興。
秸稈生金
款款獨行,踏平坎坷成坦途。記者節(jié)是中國僅有的5個以職業(yè)命名的節(jié)日之一,媒體人“不是在采訪,就是在采訪的路上”,在路上,是日常狀態(tài),更是最美姿態(tài)。恰如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所言,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篇,往返于街頭巷尾,奔走在泥濘的田野,《非遺火壺 “點燃”國慶》《從筐到磅,再到電商,祖孫三代瓜農(nóng)的“甜蜜事業(yè)”》《宋玉與宜城同在!》。星空不負夜行人,一代代新聞人追風趕月的路上,未言累、不言棄,一鼓作氣,勇攀高峰,只為尋覓“平蕪盡頭”的春山美景。
記者 記著
文以載道,文以佐治。翻閱史冊,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設(shè)立新聞官的暢想,梁啟超《新民叢報》的疾呼,張季鸞《大公報》的實踐。一代代新聞工作者似“旗手”,如路遙、陳忠實一樣創(chuàng)作,沉浸式蹲點調(diào)研,書寫出有深度的新聞作品。甘當觀察時代風浪變化的瞭望者,與風同行,追風而行,或風景秀麗,或詩情畫意,或奇妙絕倫。尋一處“最美拍攝點位”,保持對新聞事業(yè)的熱愛,用溫度和情懷記錄時代,《記者,記著》定格美好瞬間,留下專屬“新聞人”的獨家浪漫記憶。
(編輯:聞俊 編審:余倩)